浅析影子银行开题报告

 2023-01-16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等绕监管模式的发展,影子银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今居民储蓄率超过50%,部分企业也有大量闲置资金,而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远低于同期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对于持有大量闲置资金的老百姓和企业来说,能够获得更加可观收益的资产增值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

由此可见,融资方与投资方都有需求,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及传统存款业务却无法满足如此规模的信贷需求和客户的理财需求,从而便催生#8220;影子银行#8221;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以影子银行的风险为线索,能够更好地把握影子银行体系的实质。

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来源和风险积聚过程,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根据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分析建议找到适应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正确途径;根据影子银行对我国中小融资企业的影响分析影子银行给民间金融机构带来的优势以及劣势;根据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发展状况政府应给出相应的支持及策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Internet Bubble)破裂之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长期采取低利率政策,导致资金套利以及过度的资产证券化。而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与美国大不相同,主要是中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银行存款增长乏力的产物,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并存。

目前,国外对于影子银行问题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持续关注影子银行的最新动态,形成很多可资借鉴的成果。但是,国内关于影子银行问题的文献资料仍然有限,需要更加系统和深入地探讨。#8220;影子银行体系#8221;(shadow banking system)就是以影子银行为主体。形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美国时任财政部长Geithner(2008)称其为#8220;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的平行银行体系#8221;(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Rosen(2009)提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引入了很多新的、高风险的证券。以证券化为特征的结构化金融(structured finance),比传统的金融中介链条更为复杂,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代理问题,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Adrian(2009)认为,在影子银行体系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通过互相购买风险资产,不断增加各自的杠杆率,从而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影子银行的其他业务也有较高风险。影子银行体系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何德旭和郑联盛(2009)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研究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性。主要观点有:当金融市场下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利率将放大风险,造成资产价格下跌循环;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影子银行极高的杠杆率、复杂的金融创新、不完整的信息披露以及较少的监管等给金融体系带来脆弱性,导致系统性风险。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的危害,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崩溃不仅预示着美国以证券化为主导的融资模式的崩溃,也意味着这种融资模式所潜藏的巨大风险全面暴露出来,它将严重冲击美国及全球的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

通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影子银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想要充分理解影子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则需要进一步斟酌。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主要三部分:1.介绍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现存问题、确定基本概念,形成背景及原因和从国际视角看当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2.提出关于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以及有利于发展的相关政策;3找出问题结合经济体制转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等。

5. 参考文献

[1] 温瀚民.浅析#8220;影子银行#8221;的利弊影响及对策--以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J]. 中国市场. 2014(24) [2]杨庆文.影子银行发展看中国金融改革问题[J].中国市场,2014 [3] 李丹丹,魏琪嘉.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 中国市场. 2015(08) [4] 乔静予.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外交学院 2013 [5] 陈振荣.从历史及国际视角看我国当前的影子银行[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02) [6] 陈振荣,李隽,谢朝阳.中国影子银行文献评述[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12) [7] 黎友焕,郑茜.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8] 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14(12) [9] 李丹丹,魏琪嘉.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 中国市场. 2015(08) [10] 张阳希,万幼清.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风险监管[J]. 财会通讯. 2015(05) [11] 卢馨,方睿孜,毛丹.我国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 2015(03)[12] 胡振华,王振,文兴易.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15(10)[13] 代松洁.论互联网金融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J]. 现代商业. 2015(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