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意义: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之一。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信贷资产的各种产品形式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内在联系。
同时也是一项参与主体众多、结构复杂、交易严谨、市场化程度高的金融创新工程,它在具有显著宏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风险也显得集中与复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不良贷款率上升, 资本金短缺和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因此,资产证券化在银行业的应用推广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研究能为 资产证券化提供理论依据。我国资产证券化的 实践起步较晚,国内相关数据很少且缺乏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最为成熟的美国市场数据,采用更为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效用进行实证分析,验证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银行经营管理各项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启示。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类别 2.研究现状 3.商业银行的风险案例列举 4.风险控制策略
写作提纲: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1.研究现状 2.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1.内容 2.方法 3.创新 第二章 相关论述概述 一: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相关概述第三章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概况及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控制现状 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一般策略。三:实证研究 第四章:加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策略一:把利率管理融入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体制 二:预防信贷证券交易结构风险 三:加强社会征信体制改革,防范证券资产风险 四:法律风险的预防和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致谢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国内现状:我国学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有十逾年的历史。由于受到诸如经济体制、实际市场数据、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有学术文献多采用规范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基本原理、制约因素、制度安排和模式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资产证券化运作效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耿明斋、郑帆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有利于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及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增进银行资产安全性等作用。
王志强、huge thomas(2004) 建立了一个简单模型用以描述银行出于流动性管理和资本管理目的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选择问题,理论结果和经验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在于流动性管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方案:2022年12月,确定论文题目,制定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的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2022年1月18号之前,提交开题报告;
2022年1月-3月,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李俊霖.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d].广西大学 2014
[2]廖杨.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效应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曾令刚.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