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土地财政”被称为中国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满足财政需求。这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通过土地整理,即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土地出让收入是土地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2017年与2018年前三季度国库司财政收支情况),收入水平代表着该地方土地财政的规模。
尽管其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取得过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像浪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财政运行也进入到了收支矛盾加大、赤字持续增长、地方债风险不断积聚的“新常态”,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越发的依赖土地财政来平衡收支缺口。但是,在土地财政收到学者广泛关注,探索改革前景的同时,土地出让收入的周期性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厘清中国土地出让收入的周期性,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土地出让收入的周期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多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主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他一些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推论出土地出让收入是否呈现出周期性,以及如有周期性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尹旭、朱彬(2018)实证考察得出,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税收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均较大,地方财政对其高度依赖,但近两年来呈下降趋势。同时,受土地市场降温、库存高企、投资下滑等影响,建立在房地产快速发展之上的财政增收已显乏力。
唐茂刚、王克强(2017)构建了考虑不确定性的国有土地出让价格模型,基于省级空间动态面板数据对中国土地出让价格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分析表明: 国有土地出让价格存在时空动态效应; 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使国有土地出让价格提高,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则会降低土地出让价格; 农业地租对单位土地出让成交价款的影响是负向的,农业播种面积占所有土地面积的比例对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成交价款的影响是负向的。因此,政府应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的动态预算管理,并重视不同地区之间土地出让收入的空间关联影响。
杨继东、杨其静、刘凯(2018)发现土地出让对城投债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上一年城市土地出让价格或者土地出让收入越高,本年度越有可能发行城投债,且发行规模越大。土地出让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具有明显异质性,当地方政府官员未发生变更时,土地出让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更加显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与土地抵押价值变化有关,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该关注土地出让波动对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2022-11-01~2022-11-10完成选题工作;
(2)第二阶段:2022-11-11~2022-11-30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3)第三阶段:2022-12-01~2022-03-17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5. 参考文献
-
尹旭,朱彬.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度分析——基于江苏省样本统计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8(16):69-70.
-
张敬岳,张光宏.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22):147-150.
-
范子英.土地财政的根源:财政压力还是投资冲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18-3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