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策略研究——以《与古为友》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2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纪录片自产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文化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也燃起热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视觉传播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然后通过分析纪录片《与古为友》的视觉传播特征与效果,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结论。最后进一步阐述传统文化纪录片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具体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一、导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构建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通过对关于视觉传播与纪录片的文献梳理,在理论层面集中于视觉传播领域符号学、接受美学的视觉语言特性来展开对纪录片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上研究了纪录片的视觉创作以及纪录片的视觉传播效果。纪录片作为记录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有着不俗的表现,重新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如果国宝会说话》《早餐中国》等传统文化纪录片激起了国内观众的文化基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部分创作团队深耕传统文化领域,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社会语境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论。以陈晓卿为代表的团队推出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食相关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i》《舌尖上的中国ii》《风味中国》等。可以认为,这些创作者已经建构出一套属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达方法。进入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新媒体技术发展给视听作品的创作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提供了更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网生纪录片在传统文化题材方面天然拥有独特的视角,其叙事策略和编导创作成为诸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然而少有研究者对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视觉传播的实践和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因此,对此类纪录片的视觉传播研究相当有必要。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纪录片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电影的发明时期。格里尔逊在评价《北方的纳努克》时提出了“纪录片”的概念,并在《纪录片的首要原则》中指出“迄今为止,我们把所有根据自然素材制作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电影范畴,是否使用自然素材被当作区别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键标准。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墙上的苍蝇”式的纪录片创作模式。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眼睛”理论以及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倡导的纪实美学,对直接电影理论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个阶段,纪录片的创作要求尽量排除对所拍摄对象或内容的干扰,并且排除对音乐的使用,减少剪辑,不添加画面解说,期望达到完全还原生活的程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张成良.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播研究[j].现代视听,2015(02):29-33.

[2]贾亚曙.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纪录片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张依倩.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9.doi:10.27135/d.cnki.ghudu.2019.0033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