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课题意义
甲壳质(chitin) 学名β一(1,4) 一2 一乙酞胺一2 一脱氧一d 一葡聚糖, 又名几丁质、聚乙酞氨基葡萄糖等, 是多种节肢动物如虾、蟹和昆虫等外壳的重要成分, 同时也是低等植物如菌藻类的重要成分[1]。甲壳质还是真菌细胞壁的常见成分,与真菌细胞的发生和维持以及分隔的形成有关,对真菌的生长和功能的实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自然界中每年生成的甲壳质约有1010一1011吨, 在所有天然聚合物中储量占第二位, 仅次于纤维素, 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甲壳质还可制取一系列衍生物,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降解作用主要通过细菌和真菌分泌的壳多糖酶(chitinasa )来完成, 或通过脱乙酞作用形成脱乙酞甲壳质, 又叫甲壳胺、壳聚糖, 是甲壳质的衍生物中最重要、用途最广的一种, 脱乙酞甲壳质再由壳聚糖酶(chitosanase )降解[2]。壳多糖酶和壳聚糖酶在生物体自溶、形态发生和营养代谢中具有一系列重要作用。同时发现一些疾病和生物共生现象中也与这两种酶有关, 这两种酶的底物及降解产物在生命科学、医学、化学、农业及环境等方面潜在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资料报道, 甲壳素产品不仅有防病增产作用, 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根施甲壳素后对土壤微生物影响很大, 尤其对放线菌影响最大。本课题为不同配比甲壳素对茶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旨在了解甲壳素/壳聚糖对茶苗根系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从而培育优质茶苗。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研究不同配比的甲壳素对茶苗根系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的影响。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pda培养基的配制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再称取200g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然后用八层纱布抽滤,加入葡萄糖20g溶解,最后加入琼脂15g摇匀,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左右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或者摇匀,冷却后贮存备用。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土壤中微生物对茶苗根系土壤的影响,茶苗的品质不能保障,通过对茶苗根系土壤微生物的改善,使茶苗品质提高,达到优质,高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前期准备,茶苗根系土壤,花盆,甲壳素
于2013年12月31日将甲壳素拌入茶苗根系土壤并第一次取样,培养,观察,记录。
2013年1月4日第二次取样,培养,观察,记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