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s,oleds)是一类基于有机发光材料的半导体发光器件。相较于传统的无机发光器件,oled器件最大的变化在于其发光材料为有机材料,而器件的发光机理并无太大变化,均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ence,el)。器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和空穴会越过势垒注入有机层并传输至发光层复合,形成激子,发光层的有机分子吸收激子的能量并跃迁至激发态,能量较高的激发态不稳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回到基态。其中,通过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的分子就会向外辐射光子,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实现光的发射。
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基于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现象就被destriau等人所发现,但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后续几十年间,科学水平不断进步,1962年,美国的pope等人使用单晶蒽有机材料成功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但需要对制得的器件施加数百伏的外加电场才能观察到微弱的荧光,器件的能量利用率极低,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直到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c.w.tang)等人在实验室中制备了基于层级结构的oled器件,其启亮电压低于10v、最大亮度高于1000 cd/m2、最大功率效率高于1.5lm/w。基于层级结构的oled器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至此,关于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大量兴起并发展至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 利用现代科技文献的查阅方法和手段,如internet、网上图书馆、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查阅有关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受体的蓝色发光材料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一种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受体的蓝色发光材料,拟定出具体实验方案,写出开题报告。(2) 查阅文献设计合成邻苯二甲酰亚胺受体的发光材料小分子材料,通过实验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合成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形态学和光物理性能进行表征分析。
(3) 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研究器件电流效率、发光效率、驱动电压和器件寿命等关键性能,探索邻苯二甲酰亚胺受体的发光材料对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性能的有机发光器件提供依据。
参考合成路线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本课题拟采用合成路线如下:
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 Z. Xie, D. Liu, Y. Zhang, Q. Liu, H. Dong, W. Hu,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0, 41, 1179.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4-2-20~2024-3-10,毕业实习,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