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ST上市公司重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14 11: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ST 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形式,所以 ST 公司就成了证券市场上特殊的群体。在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活动中,ST 类上市公司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8220;壳资源#8221;受到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市场各方重视,被宣布 ST 的上市公司为走出困境、改变面临退市的现状而急于进行并购重组;同时,ST 公司伴随着资产重组,注入资金及地方保护等活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对象。

研究 ST 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意义有一下两点:

理论意义:为找出适合于研究国内上市公司特别是 ST 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做了有益探索,鉴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外并购重组经验需要有选择的借鉴。

实践意义:首先,目前我国 IPO 政策是审核制,很多想上市融资的企业达不到 IPO 的标准或者 IPO 进度太慢,所以不得不选择借壳上市这条捷径。在 IPO 还是稀缺的背景下,壳资源还是存在一定的稀缺性,所以市场给予 ST、*ST公司一定的股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为 ST 公司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特点,有效选择自己的重组形式,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参考。我国 ST 公司覆盖面广,涉及行业相对比较集中,数量呈递增趋势,且上市时间越长,ST 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对 ST 上市公司去星摘帽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最后, 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各方的决策提供参考。ST 上市公司重组行为受到政府干预较大,市场对重组有较高的需求。地方政府的行政许可、重组方的重组目标和实力,对于重组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主题:*ST仪化重组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实证案例分析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ST公司重组成败的影响因素

重组成功后的后续绩效是否持久

我国ST公司进行重组的主要模式及改善经验

写作提纲

1.重组的理论基础

1.1 重组的概述

1.2 企业重组动机的一般理论及常用方式

2. ST板块的相关概念

2.1 ST板块的形成和现状

2.2 ST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及理论分析

3. *ST仪化资产重组案例分析

3.1 重组双方基本情况简介

3.1.1 *ST仪化公司基本情况

3.1.2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

3.2*ST仪化重组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

3.2.1重组过程

3.2.2重组预期及结果

3.2.3重组过程成功的原因

3.2.4 重组后的企业状况分析及重组绩效

4.*ST仪化重组成功的探讨与发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国外对于并购重组的研究较为成熟。西方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依次经历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和金融买家发起的以牟利为核心的并购4次并购浪潮。西方学者通过从各个角度对并购浪潮及动因进行分析,提出协同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代理动机理论、功利性动机理论和投机性动机理论等。关于收购公司并购绩效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在日本的股权收购中,重组方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效(pettway 和 yamadu,2002)。在多元化并购绩效研究中,普遍认为并购带来的公司价值改善大于等于多元化并购带来的公司价值改善,而park(2003)分析出同行业并购的企业在并购前的业绩要好于多元化并购企业的业绩。一般而言,控制权市场的约束不仅在并购成功的事件中发生作用,而且可以在不成功的并购行为中发生作用。taffler 和 holl(1991)通过对失败的并购行为进行研究,证实了控制权市场施加的惩罚性约束和矫正性约束都存在。sudi 和 jim(2001)分析英国财务困境公司研究结果发现,脱困公司和非脱困公司采用了非常类似的策略组合,只是非脱困公司重组效率远远低于脱困公司。

国内研究: 由于 st 制度是中国独创,国内关于 st 公司重组与重组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多,且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朱宝宪(2004)得出并购在短期内被市场认为是重大利好消息,在长期目标公司的价值有可能受损,并从并购类型、收购方是民营控股还是国营控股、支付方式是无偿还是有偿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并购股价表现的因素。江斌(2002)发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兼并收购消息能作出迅速反映。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并购能给事故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企业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通过研究 st 类财务困境公司表明,重组次数多、重组规模大的公司摘帽的可能性较大,盈利能力差、负债严重的公司摘帽的机会较小(李哲,2006)。而赵丽琼(2009)以 1998-2002 年期间被 st 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根据其 st 两年后的摘帽情况分为摘帽与没有摘帽两组,比较这两组公司在争取摘帽过程中采取重组战略的频率、强度,结果表明,摘帽公司比没有摘帽公司更积极、更多地采纳了兼并收购战略,而没有摘帽公司则忙于剥离、置换等激进战略。屠巧平(2003)通过对 26 家曾进行资产重组的 st 公司进行分析,认为资产重组不等于上市公司的绩效改善,而只是为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提供了一种可能,与资产重组相比较,唯有上市公司强化主业、完善机制、加强管理的努力,才是扭亏为盈的唯一出路。

大量研究表明,重组行为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之中。对绩差公司的重组能改善上市公司的绩效但持续性不强,重组次数多、规模大的公司摘帽可能性较大,盈利能力差、负债严重的公司摘帽机会较小。且对 st 公司来说,公司治理因素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报表性重组多于实质性重组,政府对重组过程有一定干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20日前 完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列好写作的提纲。

2022年12月31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2022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的初稿,等待老师的指导,并作调整、修改。

2022年5月16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 参考文献

[1]叶海平.浅析我国ST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J].科教文汇,2015,(29):188-189.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5.29.090.

[2]李雪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5,(6):94-95.DOI:10.3969/j.issn.1002-5812.2015.06.037.

[3]徐星.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实证探析[J].现代企业,2014,(4):44-45.DOI:10.3969/j.issn.1000-9671.2014.04.024.

[4]冯科,李钊.我国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ST板块#8220;摘帽#8221;现象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78-88.DOI:10.3969/j.issn.1009-6116.2014.05.011.

[5]颜秀春.ST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5):143-145.

[6]余德山.ST公司重组绩效研究[J].中国经贸,2012,(8):118-120.DOI:10.3969/j.issn.1009-9972.2012.08.086.

[7]施梅飞.对我国ST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师,2011,(8):177-179.DOI:10.3969/j.issn.1004-4914.2011.08.107.

[8]祝瑾,郑蓉.ST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成因及治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293-295.

[9]郑海燕.基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角度的ST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66-69.DOI:10.3969/j.issn.1009-6345.2013.11.024.

[10]崔文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证研究--以沪市部分*ST公司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1):69-73.DOI:10.3969/j.issn.1674-2265.2010.01.015.

[11]潘越,戴亦一,李财喜等.政治关联与财务困境公司的政府补助--来自中国ST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6-17.DOI:10.3969/j.issn.1008-3448.2009.05.003.

[12]吕长江,韩慧博.财务困境、财务困境间接成本与公司业绩[J].南开管理评论,2004,7(3):80-85.DOI:10.3969/j.issn.1008-3448.2004.03.015.

[13]徐文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DOI:10.7666/d.y1935788.

[14]比利时芬克里尔-桑布尔公司(Cockerill Sambre)加快重组[J].Revue de Metallurgie,1997,94(6):0-0.

[15]奥地利Treibacher公司的重组使其走上了顺利发展之路[J].Metal Bulletin,1996,0(11 suppl):39-41.

[16]帕特里克 A.高根.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DOI:10.1103/PhysRevD.74.10401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