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首先,传统金融业正在积极朝着互联网改变。他们对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的信念逐渐浮出水面,不仅为金融业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动力,而且还增加了许多现代金融业。互联网的金融发展与征信网络化分不开的,信用是经济增长的保证。中央银行正在逐步释放个人信贷市场的迹象,从而导致个人信贷通信服务在互联网金融中逐渐普及。
其次,本课题在学术研究上有丰富的意义。传统金融行业的征信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互联网金融行业因信用体系建设不全面等原因,信用贷款的不良率要远高于传统金融行业。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个人征信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构建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的不良贷款率。
因此,本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征信模式、互联网金融征信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写作提纲:
第一章 绪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个人征信模式建立的研究相较于我国来说要早了很多,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在传统个人征信模式以及互联网个人征信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涉及个人征信模式选择、信用风险与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征信模型以及相关应用的成功案例。2009年,iyer等人指出,一般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机构是基于用户得到个人银行征信数据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2012年,lin等人指出,如果客户的征信数据不好,个人的信用评级不高,那么他申请贷款的额度和成功率都会变低,同时金融机构也将承担更高的风险。puroetal (2010 )指出,借款的数额、时限和还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借款的成功率以及利率。everett(2010)指出,借款机构应该通过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来降低客户所存在的风险。angelini(2008)认为在未来的个人征信模式中,信用评级所用到的数据会包含评估对象在互联网活动中留下的痕迹,而不仅仅是客户的资产情况。
国外最早关于信用体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公共征信模式、民营征信模式以及会员制征信模式三种征信模式上。
关于上面这三种模式,在《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中margaret j. miller (2004)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归纳总结了西方征信模式的发展规律,得出了公共征信模式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收入,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私人征信模式则更有利于个人征信信息的收集以及个人征信数据库的建立。在《金融隐私——征信制度国际比较》中nicola jentzsch ( 2009)比较了美国和欧洲的征信制度,并分析了个人征信的隐私保护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2.8-12.31 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查阅相关资料,联系指导老师。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完成课题的文献综述。
2022.1.1-1.30 整理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开题报告的撰写。
2022.2.1-3.31 建立模型,搜集相关数据。
5.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j. miller.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87-192
[2] nicola jentzsch.金融隐私一征信制度国际比较[m].万存知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 iyer r, khwaja a i, luttmer efp,individual lenders infer borroweret al. screening in new credit:cancreditworthiness in peer-to-peer lending[j].ssm electronic journal, 2009, 15242:09-03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