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中不再起到直接参与者的作用,而是起到中介和代理的作用,中间业务的收入和损失也不像资产负债业务一样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这是由中间业务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等特点所决定的。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改革,数次降息大大地缩小了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收入空间在不断缩小,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风险也在逐渐加大,外资银行的发展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意识到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大力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品种、规模和收入齐头并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一项主营业务来经营,造成品种少、规模小、结构单一的现状,在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上,存在着自发性强、管理性弱等诸多问题,在中间业务的发展和营销过程中存在轻盈利、重服务,被动营销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不容乐观。
针对相关制度立法不完善、收费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专业人才制约等一系列问题 ,做出加强中间业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要建立产品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对策。
2,加强中间业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要建立产品创新机制等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浪潮有增无减并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逐渐变得综合化和全能化,中间业务迅速发展。相应范畴的学术研究目前来说很多很全面,但是单独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性的文章还不算多。许多著作的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上,近年来国内许多著作主要集中在如何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和监管、风险控制、定价等实际操作性问题。近些年一些学者发表一些重要论述:邓世敏(2000)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这本书中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与操作管理,所以不仅会非常的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实践,更可用于作为基本知识的工具书,是一个比较完善的通行本教材案例;汤威等(2012)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探究》指出:我国的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在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经营上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监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监管真空,相关法律不够完整比较零散;刘步永等(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上指出近年来,中间业务隐含的风险不确定性多而隐蔽性大,这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无论从自身利益出发,还是从其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的责任上出发,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都刻不容缓。郭田勇(2010)所著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研究》一书中以商业银行中间业定价机制为中心,通过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对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软肋是没有好的定价机制。然后梳理并总结了中间业务的各种定价策略及方式,并对相应风险进行了评估、对银行配套的支撑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的金融发展史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己经有年以上的历史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是运用了金融创新理论对中间业务进行了研究,并借此剖析了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西方理论界对中间业务的主要流派为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分析两派。1978年提出#8220;规避#8221;金融创新理论的凯恩(K.J.Kane)、1970年提出#8220;约束诱导#8221;金融创新理论的西尔柏(Sliber)、1981年提出#8220;交易成本#8221;金融创新理论的希克斯(Hicks)、1981年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的诺思(North)是单因素分析学派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在运用金融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监管体制、金融压制、交易成本和经济制度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正式因为以上因素中间业务才会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中间业务高速发展的原因。多因素综合分析学派以韩农(Hannon,1987)提出的#8220;TRICK#8221;模型为代表。#8220;TRICK#8221;模型是在以上各流派的研究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精炼,该模型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动因概括为 T(技术):Technology、R(管制):Regulation、I(利率风险):InterestRate Risk、C(竞争):Competition、K(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五个方面。以上这些就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因,用等式可以表述为:#8220;金融创新=TRICK 营利动机#8221;。这一模型所概括的五大要素始终贯穿了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发展史,但是该理论对我国现状而言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毕竟国情不一样,所面临的困境不一样。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课题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
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 参考文献
[1]申博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土地贷款风险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3(04). [2]王兵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发展与转型:深圳经验[J].南方金融.2013(02). [3]凡晓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12(16). [4]魏宇航,胡娟.关于贵州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融资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17). [5]苏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6]赵情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及其法律防范[D].吉林大学 ,2013. [7]王英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4,(01):57-58. [8]陈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2. [9]刘步永、王发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2011(09) [10]汤威、周葆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探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6),P73-74.[11]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2]郭田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研究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