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作为世界分布性的害虫,国内外对小菜蛾的防治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但是由于长期不科学的使用杀虫剂,造成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自ankersmit于1953首次报道小菜蛾在印尼瓜哇对ddt产生抗药性以来,随后在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美洲、美国夏威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也报道了小菜蛾对各种杀虫剂发生了抗性(ankersmit,1953)。我国也已先后报道在我国台湾、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昆明、贵州等地的小菜蛾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拟除虫菊酯以及苏云金杆菌等大约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数十倍甚至上千倍的抗药性(冯夏,1996; 闰艳春,1997;王冬生,2001;黄剑,2003;郭世俭,2003;周小毛,2007;柴伟纲,2010)。小菜蛾不仅对田间已长期使用的药剂产生了较高的抗性,而且对一些新型药剂同样产生了较高的抗性。如马来西亚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己产生了17~195倍的抗性(wright,1995;iqbal,1997),印度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虫腈产生了120-505倍的抗性(monhan,2003),2001年采自美国乔治亚州地区田间小菜蛾对茚虫威产生了140倍的抗性,对多杀菌素产生了高于20000倍的抗性(zhao,2006)。2012年,bartek troczka等人报道了从菲律宾的宿务岛采集到的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均已达到1000倍以上(bartek,2012);2011年在我国广东地区监测到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抗性水平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在湖南、云南地区监测到对茚虫威产生极高抗性水平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周利娟,2011;胡珍娣,2012;章金明,2012)。小菜蛾对药剂很快产生抗药性的特性给化学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现用的防治小菜蛾的药剂进行监测,掌握现用药剂的抗性动态,为制定合理的施药策略提供指导。
本研究通过监测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为合理选用杀虫剂和制定适于当地的抗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监测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性水平。
内容: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性变化动态监测,常用药剂包括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虫腈、丁醚脲等。
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小菜蛾抗药性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小菜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和评价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策略的效果。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抗药性监测方法-叶片浸渍法:
用含有1tritonx-100的水溶液将药剂稀释成5个系列梯度浓度。用新鲜洁净的甘蓝叶,剪成5cm5cm大小的叶片(避免主叶脉)。将叶片分别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10秒后(从低浓度往高浓度逐次进行浸液),取出放在白纸上自然晾干,将晾干后的叶片放在直径为6.5cm的塑料培养皿中,并在每皿接入10头三龄中期幼虫,覆盖双层吸水卷纸,最后盖上培养皿上盖,每个浓度4次重复,用经1tritonx-100的水溶液处理过的叶片作对照。将其正面向上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50%-70%,光照比(l:d)16:8的培养箱中。
进行抗药性监测要求在田间试虫的前两代内进行,避免因为室内饲养造成小菜蛾对药剂的抗性下降而不能得到准确的田间抗药性水平,因此采集需要田间有一定的虫量。但是,可能由于耕作制度、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田间虫量比较少而无法进行室内抗药性监测。抗性筛选是项长期工作,短期内未必达到理想目标。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对小菜蛾的抗药性监测,了解2013年小菜蛾的抗药性水平。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8~2013.9 学习小菜蛾室内饲养方法、抗性监测方法
2013.9~2013.11 对从各地采集的小菜蛾种群进行抗药性监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