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分析开题报告
2023-08-09 10: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快速融入到金融行业, 发展
成为一种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物- -互联网金融。p2p 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鉴于网络借贷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对我国金融借贷带来的影响也是多元的。因此本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第一,从借贷法律方面,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缺失导致 p2p 网络借贷无法可依。纯粹意义上的 p2p 网络借贷本质上属于民间借贷,只是将民间借贷放到了互联网上,并增加了一个具有中间人作用的 p2p 平台。如果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民间借贷法律体系,那么对于 p2p 网络借贷的监管立法就已经基本建立,只需要对其中与互联网因素相关的部分进行修改,便可适用。治理我国 p2p 网络借贷中的乱象,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立法先行,只有对于民间借贷的相关内容,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才能谈监管主体的行政干预。
第二, 我国的机构监管模式导致p2p网络借贷监管主体缺失。从金融监管的国内外经验来看,功能监管能够适应更加多变的金融创新,而机构监管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多头监管对于资源的浪费。我国实行的是机构监管,该种监管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降低了监管成本,适应了我国政治与经济的需要。但是随着影子银行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机构监管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张昊(2015)概括分析p2p网络借贷的基本流程、运营模式及主要特点,揭示其面临的一般风险与特殊风险,并结合国内实际探讨p2p网络借贷监管及法律问题。
张正平(2013)深入分析了国外 p2p 的产生、发展现状、主要模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 p2p 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新探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卢馨(2015)从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度来讲,认为我国应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明确金融职责,强化操作流程。 从借贷者和贷款者角度来讲,应建立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的互信。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我国的p2p的运行模式和风险监控的现状和在我国运行产生的问题;
2、从我国特点、国际经验的现状特点等方面研究风险监控的作用和影响;
5. 参考文献
[1]张昊. p2p网络借贷:运行模式、主要风险及监管[j]. 现代商业, 2015, 19: 62-63.
[2]张正平,胡夏露. p2p网络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13.
[3]卢馨,李慧敏. 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j]. 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 2015, 2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