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道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2020年8月,苏州市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经广泛征求意见、全会讨论修改后,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美丽苏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导了绿水青山绘就“美丽苏州”崭新画卷,用时代精神彰显“人间天堂”独特魅力的未来蓝图。
“君到苏州见,人家尽枕河。”苏州,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所以,加强对苏州河道的管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有效加强河道水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环境长效管护水平,确保河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河道养护管理体制机制。近年来,苏州市相关单位发布了《姑苏区河道高质量管护标准(试行)》,《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苏委办发〔2017〕41号)文件精神以及《苏州市河长制巡查督查实施细则》。这些文件从河道排水口管护、餐饮业管控、违法建筑管控、环境管护、长效监护等几个方面对苏州市河道提出了高质量管护工作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的要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现状:
王妍、杨朴的系统设计和研发结合当下流行的技术,借助和利用大数据为河湖管理提供了多种手段;除了网页端的开发外,还配合开发了移动端和微信段程序,拓展了系统使用的场景,为管理人员和巡查人员均提供了便利。
徐溯阳的研究提到了利用群众自发上传场景数据(不仅限于影像,还包括声音、评论等)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全景化的河湖场景。用户可以在场景内对河道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上报,上报内容包括问题类型与问题严重程度。河道管理负责人可在该模块下浏览当前公众上报的问题。系统支持对问题的详情进行浏览,进入全景查看问题实况,并在处理整改之后对问题进行回复。[3]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gis 网格化[6]: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如街道的不同区管辖范围,存在河流不同区段的划分或者左右岸的划分,同时河流岸线规划是河长制建设的基础要求,应当严格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河段网格化是建立在河流 gis 模型的基础上,将河流资源模型转换成具备拓扑空间关系的 gis 对象模型,根据河流对象精度划分的不同,分别以 gis 空间对象类型的线、面对象为基本单元,对河流及其支流 gis 建模,并建立与河湖模型中对象的映射关系,实现河流水文信息与空间信息统一管理。从而形成河湖 gis 模型库。 在建立河系 gis 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河湖网格化工作。网格化是将河湖根据管辖范围划分进行分段分块,建立河湖网格化 gis 对象及其属性信息,并通过分段截面,建立河湖网格化拓扑关系。
(2)、控制变量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本研究主要通过控制时间、空间等变量,来展示不同河道在不同时间或区段下的问题情况,从而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或问题爆发的规律。
4. 参考文献
[1]王妍,杨朴.北京市河长制信息系统设计与研发[j].中国水利,2018(18):46-49.
[2]姜平.河道管护模式要因地制宜[j].中国水利,2014(06):22.
[3]徐溯阳. “河长制”下的全景gis河道监查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接受任务,内容理解,指导教师讲解、讨论、阅读指导教师规定的文献,撰写开题报告(2022.3.4-2022.3.20)。
(2)收集相关参数,通过网络、期刊进行相关资料搜集(2022.3.21-2022.4.1);
(3)河道数据的处理与入库:将河道按重要等级进行分级分类,并按不同的街道管理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并将数据导入数据库(2022.4.1-2022.4.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