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erdiscursive Analysis of the People-Oriented Livelihood Discourse of the CPC:The Perspective of Re-contextulization开题报告
2024-07-02 10: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工程,从微观上看,包括中国经济话语,中国政治话语,中国文化话语,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等各个方面。作为社会建设话语层面的民生话语,在中国社会发展与实践中彰显着中国化的独特话语魅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民生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民生实践,同时也缔造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作为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支配下的一套表达系统,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在讲好中国民生故事、激发民众参与民生建设热情及提升民生建设实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试图通过建立民生话语语料库,从篇际互文性,再语境化视角进行对比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发展话语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以揭示和传播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及其中国形象建构。
目前,国内关于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视角多样,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视角: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收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作为语料,自建语料库,从篇际互文性和再语境化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发展话语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中的四种篇际互文性策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基于语料库的再语境化及篇际互文性分析;
(2)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
4. 参考文献
[1] cao, aijun(曹爱军).民生政治的实践逻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10-11.
[2] dou, mengshuo(窦孟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3] jia , huize(贾绘泽).“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重要拓展[j].桂海论丛,2014(4):69-7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