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水稻病虫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生物因子。如何保障水稻优质、高产和稳产,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褐飞虱由于其具有迁飞性、爆发性、毁灭性和再猖獗性等特点,若防治不当将会给水稻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程遐年,2002)。
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防治稻飞虱最有效的措施。由于化学杀虫剂持续、大量、频繁、不合理使用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褐飞虱对各类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张帅等,2013;王鹏等,2013)。如自2005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以来,近年来的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仍处于高至极高水平抗性(王彦华等,2008;王鹏等,2013)。对于一些老牌药剂,如噻嗪酮和噻虫嗪,在2010年以前对褐飞虱还较为敏感(刘叙杆等,2010;刘凤沂等,2010),然而2011年的褐飞虱抗药性监测中发现在我国一些地区已产生了中等水平抗药性(王鹏等,2013)。对于新药剂吡蚜酮,由于近几年的大量使用,王鹏等(2013年)对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种群监测发现,少数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已处于中等抗性水平。
通过开展对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目前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进而为田间合理用药和制定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和稳产。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开展对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了解目前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田间合理用药和制定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内容:通过田间褐飞虱的采集,并带回室内饲养至3龄,使用稻茎浸渍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进行。
关键问题:供试昆虫的采集及抗药性监测技术的掌握。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稻茎浸渍法
技术路线:
采用poloplu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式、斜率b值及其标准误、lc50值及其95%置信限(leora,2002)。以lc50的95%置信限不重叠作为判断不同杀虫剂间毒力差异显著的标准。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对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了解2013年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掌握相关的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
2. 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及时高效的安排实验。
3. 通过室内的抗药性监测,了解抗药性发展变化,合理的制定田间用药方案及抗药性治理策略。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