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抗药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3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n)]属同翅目、飞虱科。在我国,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至辽宁省的铁岭,东自上海,西至新疆的所有水稻种植区都有灰飞虱的分布。灰飞虱在3种稻飞虱中发生最早,主要危害早、中稻秧田和分蘖期的稻苗[1]。刺吸小麦、水稻的汁液,造成营养损失,使叶片枯黄,且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小麦黑条矮缩病和小麦丛矮病等多种植物病毒病,其传毒危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由于近几年稻田套播面积的扩大、连续的暖冬气候条件等原因,导致灰飞虱越冬虫量增多,呈逐年加重趋势,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

近年来,灰飞虱的抗药性发展得到了广泛重视,许多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早在1964年,kimura报道,灰飞虱就对马拉硫磷产生了抗药性。1971年bhc因高残留而被禁用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成为取代药剂[3]。sone等采用点滴法在1991-1992年监测了日本9个灰飞虱种群的抗药性,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群对醚菊酯和吡虫啉相对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0.9-13.6倍和1.6-2.9倍),但对乙拌磷和残杀威分别产生了5-48倍和10-360倍的抗药性[4]

王利华等采用浸苗法对2007年江苏句容、通州、楚州、苏州、大丰、南京和安徽庐江等7个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进行了抗性监测,其结果表明所有测定的灰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均超过200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7.8-108.8倍;对毒死蜱产生了5.7-12.6倍的抗药性;对氟虫腈、阿维菌素、吡虫啉和噻虫嗪处于敏感到敏感性下降阶段(抗药性倍数5倍),该研究结果同时也指出尽管测定的所有灰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没有产生抗药性,但吡虫啉对该研究中的灰飞虱相对敏感品系的90%致死浓度(92.27mg/l)远高于目前田间推荐浓度(5-8mg/l),两者相差11-18倍,由此认为,在目前的推荐剂量下,吡虫啉已经不再适用于防治田间灰飞虱[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筛选建立适合灰飞虱不同抗药性的监测方法。

(2)研究内容:①敏感品系、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抗吡虫啉品系灰飞虱的室内养殖。②选用稻苗浸渍法和喷雾法(分为先接虫和后接虫两种)测定代表性杀虫剂对灰飞虱的毒力。③比较研究确定针对不同品系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方法。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现行杀虫剂生测方法不能准确的反映灰飞虱对不同药剂的毒力和抗性状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①建立灰飞虱实验种群 利用室内无土栽培稻苗进行灰飞虱繁殖,具体方法参照刘泽文和高保利(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②杀虫剂对稻飞虱毒力生测方法的比较和筛选 利用稻苗浸渍法和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生测。

③比较不同生测方法监测不同品系灰飞虱抗药性的效果,确定相对较好的抗药性监测方法。

灰飞虱样品

(2)技术路线

室内灰飞虱种群

适合的生测方法

抗吡虫啉品系

敏感品系

浸苗法法

抗溴氰菊酯品系

喷雾法

(3)可行性分析

首先,防治稻飞虱的不同杀虫剂,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施用,因此也应该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室内毒力比较。因此实验设计是合理可行的。其次,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均是昆虫毒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技术成熟,没有技术难关。第三,依托实验室长期进行害虫抗药性研究,具有适宜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和材料资源,可以保证研究的需要。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比较研究,建立适合不同药剂的较优抗药性监测方法。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项目研究计划

2013年8月,开始灰飞虱敏感品系、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抗吡虫啉品系的饲养

2013年9月,对灰飞虱抗药性监测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查询并完成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