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小麦赤霉病菌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病害,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小麦产区都有该病发生,尤其在温暖和半潮湿地区危害严重。病原物主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没有寄主专化性,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主要引起苗腐、基腐、茎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重,流行年份穗发病率可达50%-100%。在实际生产中,f. graminearum的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的存在会使小麦的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人、畜食用了真菌毒素污染的粮食就会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现象,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嗜睡、流涎、乏力、发烧、畏寒等症状。199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评估报告中,该毒素被列为第三类致癌物[1,2]。为了避免禾谷镰孢菌don真菌毒素污染对人畜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标准规定粮食和饲料中的don 毒素含量不得超过1 mg/kg和5 mg/kg。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标准(gbl63291996)也规定食用小麦面粉中don的毒素含量不得超过1 mg/kg。
现阶段,防治小麦赤霉病还是主要依靠应用化学杀菌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在中国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已近40年。但是,由于多菌灵的单位点专化作用机理,f. graminearum已对该杀菌剂产生严重抗药性,并导致了化学防治效果的下降甚至丧失。自1992年周明国等[3]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发现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4]。中国自行研制的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氰烯菌酯近来也被开发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氰烯菌酯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对小麦赤霉病有着较好的效果。有望在中国替代多菌灵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尤其是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地区[5]。但与多菌灵类似,氰烯菌酯也可能会面临小麦赤霉病菌对其产生抗性的高风险,因为,在离体条件下f. graminearum很容易就对该种药剂产生了高水平抗药性[6]。
针对上述情况,本论文拟研究开发高效、经济、安全的杀菌剂组合来更好的防控小麦赤霉病。并对小麦的产量及其中don等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期阐明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技术在保障食品产量及安全中的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
1、 研究提供能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及药效优良、速效性好、增效显著、成本低廉、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使用安全、便于推广使用的杀菌剂配方。
2、 对小麦的产量及其中don等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期阐明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技术在保障食品产量及安全中的意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将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按相应的配比进行复配处理,于淮安白马湖农场及盐城新洋农场进行田间小区实验,在小麦扬花期进行两次喷药;
2、 药剂处理两星期后根据小麦赤霉病病害分级标准[112]调查并记录各小区中接种小穗的病情级别,然后计算病情指数;
3、 在小麦成熟期,收获各小区的麦穗,手工脱粒以保证收获所有麦粒,尤其是发病麦粒、瘪粒,每个小区的样品标记后分别保存。
4. 研究创新点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长期影响着我国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损失。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或在生长期喷施三唑酮及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进行防治。但是,长期使用这些单作用位点杀菌剂,已经发现赤霉病菌分别对粉锈宁和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使我国小麦病害的持续有效防治面临着严峻挑战。针对我国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的现状,本研究欲通过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研究提供能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及药效优良、速效性好、增效显著、杀菌谱广、成本低廉、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使用安全、便于推广使用的杀菌剂配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 小麦扬花期完成复配药剂的喷施,小麦成熟期完成对小区麦穗的采收工作;
2、 8月-9月完成麦穗采收后的后期处理,手工脱粒以保证收获所有麦粒,尤其是发病麦粒、瘪粒,每个小区的样品标记后分别保存。
3、 10月完成对各小区样品进行产量及品质考察:对样品的千粒重、don毒素含量等进行检测统计。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