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14 11: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金融实现形式,已经体现出诸多正面效应,比如扩大了金融的包容度,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金融的认识,降低了金融活动的参与门槛,加快了全社会金融改革创新的进程,对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由此成为当前金融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一种金融实现形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引发了当前学术界的热议,成为各种交流讨论的焦点。本文关注和研究互联网金融,通过详细阐述网络经济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金融功能观理论,为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研究从理论上提供依据;通过深入考察传统金融对互联网手段的运用、第三方支付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基于案例分析等手段,从理论上揭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和风险,从理论上探讨并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是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所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以互联网金融的热点p2p网贷为切入点,综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工作成功经验及先进理论,比较分析p2p网贷的风控机制再向外延伸到整个互联网的风控,总结问题,由果溯源,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其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以根据情况提出建议对策,合理预测其未来前景。

我国互联网金融亟需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的经济学家泰勒提出的#8220;双峰#8221;理论认为,监管应着重于两大目标:确保系统稳定(审慎监管)和保障消费权益(行为监管)。根据该理论,审慎监管可能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和监管,行为监管则着眼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与审慎监管关注金融机构安全健康发展不同,行为监管的任务是保证市场的公开与透明,监督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行为,维持消费者的信心。同时,英国发布金融改革白皮书,决定建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接管消费者保护职能,这是全球首例将行为监管职能赋予专门机构的尝试。

谢平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提出互联网金融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之外的第三种融资和服务模式,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牛锡明也认为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技术和渠道的革新,而是金融发展到数字货币阶段,颠覆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全新业态。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lt;!--[if !supportlists]--gt;1、lt;!--[endif]--gt;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介绍了全文的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

lt;!--[if !supportlists]--gt;2、lt;!--[endif]--gt;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演变、创新模式及新业态进行详细研究和阐述,重点是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的特点和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屈庆,陈黎,余文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市场及对债券市场影响分析[j].债券,2013(10)

[2]于洪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与监管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9)

[3]刘国军.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基金业务的挑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