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水热通量作为表征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关键指标,对水稻田水资源管理、热量平衡和作物生长模型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水稻田水热通量的变化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为水稻精准灌溉、节水增产和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水稻田水热通量变化规律研究是近年来农业气象学、水文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热点研究领域。
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国内方面,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为代表,在水稻田水热通量观测、模拟和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要内容
1.水稻田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利用涡度协方差法、波文比法等微气象学方法,对研究区水稻田水热通量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分析水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观测、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文献分析: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水稻田水热通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2.研究区概况调查:收集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水文数据和水稻种植管理资料,分析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热资源条件等。
3.水稻田水热通量观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田作为试验田,利用涡度协方差系统、波文比系统等微气象学方法,对水稻田水热通量进行长期连续观测,获取水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数据。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结合多种观测方法,如涡度协方差法、波文比法等,构建水稻田水热通量观测体系,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2.将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种植密度、灌溉方式等因素对水热通量的影响,揭示不同管理措施对水稻田水热平衡的影响机制,为优化水稻种植管理措施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3.将结合模型模拟和实地观测数据,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稻田水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水稻田水热通量变化趋势,为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参考。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孙宁,李云,李正国,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冬小麦农田蒸散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1):109-117.
2.龙天渝,李新,胡伟,等.基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绿洲棉田蒸散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2):150-157.
3.杨文静,宋春桥,马明国,等.基于sebs模型的塔里木河上游地区蒸散发时空变化[j].水科学进展,2021,32(05):722-73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