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次分配是一个中国本土概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被写进党和国家的正式 文件。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聚焦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而第三次分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我们有必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功能作用,并寻求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当前,第三次分配研究开始步入积极探索阶段,在其实施进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思索和探求的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促进第三次分配的财政政策进行研究和探索。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原则以及提出的背景和实施的意义,然后分析第三次分配的现状,通过着重指出在第三次分配进程中的财政职责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第三次分配中的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研究其和政府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机衔接,最后对实行过程中的财政政策提出改善意见并对其中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的方案。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我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发展还处于初期、资金需求程度较高的民间慈善组织,政府财政拨款应当予以一定倾斜,在原有支持力度上再适当提高财政投入数量,向社会释放政策信号,引导资源流入。 第二、当前,我国关于推行第三次分配机制的税收激励政策还不够健全,应当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对个人捐助的税收优惠制度予以完善,对企业非货币捐赠的空白进行弥补。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内研究现状:
厉以宁(1994)提出第三次分配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道德力量推动下的第三次分配,是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慈善捐赠可以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弥补第二次分配的不足,缓解部分群体的物质困境,缩小社会群体的贫富差距,同时满足捐赠群体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激励社会慈善捐赠,助力第三次分配,若干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财政税收政策予以配合。关于我国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捐赠税收政策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政策效应研究,如朱为群(2002)、丁美东(2008)、朱迎春(2010)、王硕等(2017)通过定性或定量方式分析慈善捐赠税收政策的结果效应,表明企业慈善捐赠与企业所得税税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捐赠行为还要受到利润水平制约,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捐赠积极性。
(2)国际比较研究,如陈成文等(2007)、江希和(2007)、曲顺兰(2016)、黄凤羽等(2017)比较各国或地区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差异,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的财税政策体系。
(3)政策规范性研究,如史保正(2009)、吴俊彦(2010)、周波等(2020)等对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性研究。曲顺兰等(2013)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我国慈善捐赠缺乏一套合理完整的税收激励政策框架体系。随后,曲顺兰(2017)尝试从政策组成和捐赠主体两个角度,构建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体系框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未对政策体系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和构建,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并不存在“第三次分配的概念”,现就国外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进行介绍。
国外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对公益性捐赠的动机、财税激励效应的研究广泛而深刻,不仅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还进行了大量关于税收政策对公益性捐赠影响的实证分析,成果显著且值得我们借鉴。
税收政策对公益性捐赠激励效应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方面。Schwartz(1968)最早进行公益性捐赠与税收之间关系的研究,他认为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公益性捐赠。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公益性捐赠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公益性捐赠被视为一种特殊商品,价格和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公益性捐赠数额。政府给予个人更多的税收优惠,则公益性捐赠的价格下降,可用于公益性捐赠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因而捐贈积极性更高。
Boatsman和Gupta(1996)主要研究税收政策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的作用,捐赠降低了企业净利润,捐贈价格变化产生的收入效应高于替代效应,税率的提高减少了捐赠数额。
Clotfelter(1985)研究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共角色,而且,联邦的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公益性捐赠的规模大小与水平。
Raimondo(1986)研究认为,税收政策存在时滞,因而对公益性捐赠的大小有影响。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的不完善将显著减少公益性捐赠规模。
Roodman和Standley(2006)认为可以将公益性捐赠的主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化人捐赠,包括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另一种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捐赠。对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较低的发达国家,政府实际是将财富留在了私人口袋,因此应鼓励私人进行捐赠,而对于富裕的国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来降低公益性捐赠的价格。
Ruston(2010)质疑了奥己马规定富人进行公益性捐赠实行减免个人所得税的做法,他认为送是对进行捐赠的纳税者的不公平。因此,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鼓励公益性捐赠的成本有多高:二是对进行捐赠的不同纳税人,是应该在捐赠发生前还是捐赠发生后实现他们的公平;王是减免公益性捐赠时,税率如何确定。
Clotfelter(2012)主要分析了美国的公益性捐赠,及其相应的税收政策,美国税收政策对公益慈善组织和公益性捐赠的优惠较多,免征所得税和财产税,而且捐赠者向企业、个人的捐赠都能获得税收减免,从而激励个人、企业和大学进行公益性捐赠。
国内外理论界都肯定了财税政策对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公益性捐赠的激励作用,不仅从企业、个人捐赠的角度分析了税收激励作用,还探讨了财政政策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支持作用。这些研究对规范个人、企业的捐赠行为,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的研究起步较早,不仅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还通过搜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财税政策如何影响公益性捐赠,为后面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而我国关于财税政策激励公益性捐赠效应的分析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捐赠行为有关的动机、效果、管理等问题和对策散见于一些文献中,可搜集的数据匮乏、具体的实证研究也较少,不利于构建有效的财税政策体系。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国应当在梳理国外研究后,针对我国捐赠主体的不同持点,找出问题、原因及有效对策,推动相关财税目标、财税政策内容、税率等的改革,构建适合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3-2022.11.15 选题、开题、定论文写作提纲,文献收集、整理分析 2022.12.27-2022.1.15 阅读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2022.1.20-2022.3.20提交论文初稿,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