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再见爱人》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2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理论意义:近年来国内综艺抓住“观察”这一特质对真人秀进行了深耕,观察类综艺节目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真实性,为观众带来各类型节目。

在《心动的信号》首获成功后,国内情感观察类综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投入到这类型的节目研究之中。

文献多集中于研究节目发展现状、特征、价值建构、创新与启示等,研究内容较为片面和单一,将叙事学与节目结合研究的较为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解决问题: 本文采用叙事学的故事/话语二分说的研究思路,对《再见爱人》节目进行叙事研究。

在叙事故事上,首先是叙事主题——厘清节目制作的底层逻辑,探讨如何从复杂的婚姻问题中专注于自身,在这趟的旅途中相互交流、自我反思,从而向社会传递正确对待婚姻的价值观。

其次是叙事情节,在嘉宾本身具有矛盾点的情况下,更加真实地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得节目情节本身具有悬念和冲突的前提下,发展更加自然、流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此类型综艺节目的研究多集中于真人秀上,比如关于真人秀研究的著作《Reality TV: 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中有多篇Reality TV相关的论文合集,从品类、市场、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对美国综艺市场的观点;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atched(《真人秀——被观看的作品》将真人秀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内容和经济发展、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等;在《Reality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Diverging Gratifications: The Influence of Content on Gratifications Obtained》(真人秀节目与发散满足:内容对获得满足的影响)中,基于竞争性的真人秀探讨了不同主题对于观众满足感的影响,史密斯指出:节目的具体内容与观众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The ethics of reality TV : 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真人秀的伦理:一种哲学审视)中,对于真人秀的发展与其伦理进行了分析,对真人秀是否合乎道德和真人秀对社会的利与弊进行探讨,对真人秀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些国外的学者多以真人秀为基础,将其内容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且研究内容较为宽泛,与我国的综艺界定有一定差别,也不太契合国内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因此笔者不作为开展研究的重点参考资料。国内对此类型综艺节目的研究以“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为关键词搜索,共计50余篇的相关文献,其中期刊类多达40余篇。随着节目的热播和节目类型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节目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阅读、整理可以得出,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现状:观察类综艺在国内始于2017年,且近几年发展迅速。随着各类观察类节目的热播,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热度。从观察类节目最初的慢综艺系列,到观察类节目垂直细分情感、职场等类型,其中,以《妻子的浪漫旅行》《喜欢你我也是》《心动的信号》等情感类节目已成为国内综艺节目大趋势。刘妍在《国内观察类节目的发展解析》中指出各种形式的观察类综艺,如《我家那小子》为代表的亲情类节目、以《妻子的浪漫旅行》为代表的夫妻档节目、以《喜欢你,我也是》为代表的恋爱类节目等,在开播后获得很好的收视成绩,尤其是情感观察类综艺深受喜爱,但相继推出的节目出现了题材雷同,导致收视逐渐下滑;在孔玉婷的《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的“镜像自我”——以〈令人心动的offer〉为例》中,则运用了镜像理论探析节目形式的创新,受众通过镜像完成自我建构、自我审视然后形成理想自我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满足;侯天宇在《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热潮探析——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例》中基于丹尼斯麦奎尔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此类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为大家提供了“婚恋轻教材”,分析了该节目所具有的传播价值和成功之处。(2)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特征和价值建构: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多以女性受众为主,其中“她综艺”特征显著,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导致节目内容难以避免不断的重构或深化女性社会角色。在周心怡的《女性主义视角下“她综艺”的叙事特征与发展困境》文献中指出,“她综艺”是时下为迎合“她经济”而产生的新综艺形态,这类综艺以女性为核心,凸显女性的叙事主体,让女性为自身发声,同时会设置观察者,在这样的场景下,女性既有主体意识的“自我”,也是被观察的“他者”,多集中于女性的婚姻观和爱情观进行展开;在《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叙事创新与价值构建研究》中,孙馨、于忠民深挖节目情感价值,借助观察类节目适时互动的优点,对节目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也使得真人秀聚焦现实人际关系,映射当下系列社会问题,复刻了受众的自身情感,使得观众进行自我反观和审视;刘慧在《女性情感观察类综艺的主要特征及价值影响——以〈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为例》一文中提到,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心理群体有着明确的普遍特征,同时具备一些附带特征,具体表现因组成群体的人而各有不同。”所以此类节目嘉宾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多样性。此类节目不仅提供娱乐性,更承担着一定的教育作用,班杜拉在他的社会认知理论当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由此受众可以在这类节目中学习理解与沟通,建立积极的女性观和健康的家庭观;郭涵钰的《浅析恋爱社交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与价值构建》中指出,情感类节目通常以婚恋为话题中心,散发到人际、家庭、工作等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探析节目价值不仅在于婚恋观的影响,更甚于人生价值观的引导。(3)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叙事分析:现目前情感观察类节目的叙事分析,主要从叙事学领域下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策略等进行分析。王玮琦在《代际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双重叙事结构分析——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例》一文指出,此类综艺节目采用了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出演者作为第一人称拥有“外视角”,演播室内则作为第三人称从“内视角”出发,两种视角相互补充,而观众则以第三者视角获得事件的全部信息;李敏在《观察类情感综艺节目的叙事学分析》中从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叙事内涵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认为双层叙事的叙事结构丰富了节目架构,展示了节目特色,同时节目议题也得到了更广层面的探讨;杨庆仪在《婚配观察类综艺节目话题叙事策略研究——以〈心动的信号〉(第二季)为例》中,具体分析了第二季《心动的信号》的话题设定,对观察类节目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司雨可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的叙事分析》中,从电视叙事的三个基本构件:人物、活动空间、事件切入,总结了节目二元叙事主体、多元叙事场景和双线叙事结构的模式,为此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创作提供了借鉴。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将围绕《再见爱人》节目,利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节目的制作逻辑,探索此类型节目的新发展和创新。在本文的研究写作中,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分析法,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的广泛阅读和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一个基础认识,然后形成综合的分析和思考。笔者主要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以叙事学相关书籍为主,以传播学书籍为辅,收集相关的资料,对所需理论进行梳理,并对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课题梳理好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2.)深度访谈,将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采访1位节目受众,研究节目内容。访谈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首先是确定调查目的和主题,其次是准备调查问题,接下来是实际实施阶段,最后整理访谈内容并撰写相关文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 [美]査特曼,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3(1):133.

[2] wn wyatt, k bunton. the ethics of reality tv : 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m]. continuum, 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