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发展的前景开题报告

 2023-01-14 11: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有股份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全国300多家主流商业银行中,约95%都是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除了5家国有大型银行,其余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有中国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两家银行是由民营企业控股;在城商行和农商行中,也只有14家小型民营银行分布在江浙一带。在这种市场机制不符的银行体系造成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程度过高,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对于启动民间资本,降低政府负担,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民营银行的发展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内在结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民营银行是由民营资本控股,并采用市场化机制来经营的银行。民营银行的核心特征是其具有有别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不但在资本金来源上实现了民营化,而且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银行,才是我们努力要建立的民营银行。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有:

1、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度大小和认可度大小将直接影响着银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斯底格里兹和维斯(1988)认为,由信息不对称和信任成本理论对民营银行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两层理由:第一层,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企业得不到大银行的贷款,存在资金运转的困难;第二层,指出由于大银行出于对它们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担心,很少贷款给中小企业。由此,中小银行就有了存在的必要。熊继洲(2005)认为,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理、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国有股数量低于50%应作为民营银行的标准,民营银行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最终得出结论:发展民营银行、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是中国银行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仲伟华(2006)认为,从发展民营银行的意义来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既可以激活整个中资银行业的生存能力,又可以应对入市以来外资银行的挑战,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困境。通过对香港、台湾及美国民营银行在准入机制、资本充足率与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发展民营银行,毋庸置疑是我国银行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通过依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依据,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发展步骤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讨我国民营银行的现实选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monitoring and governance of private banks[j].elizabeth webb cooper,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49,2009

[2]service quality in the private banking business[j].carsten hornamp;markus rudolf, finance mark portf manag,2011

[3]李丹丹.民营银行可激发#8220;鲇鱼效应#8221;改善行业竞争生态[j].上海证券报,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