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金融服务不到位和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农户和农村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其附带产出是一些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1]。在这种背景下,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组织开始广泛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户资金供给不足,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中国银监会2007年1月27日印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规定》中指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章刚(2006)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农民资金需求特点角度出发,认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解决社员短期、小额贷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王苇航(2008),徐子尧(201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建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正规金融机构与贷款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全面真实的贷款农户信息,这就可能导致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阻碍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金融供给。而农民资金互助社是社区型合作组织,社员之间互相了解,这种信息优势使其能有效连接起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直接交易成本高的难题。金英(2010),安津、安合祥(2006),分别利用swot分析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成本优势的角度,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交易成本。社区性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由于居住地域范围很小,社员彼此之间了解对方的经济状况、家庭收入、为人等情况,所以在对社员贷款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可以非常容易掌握贷款社员的背景信息,不必费时费力进行信息收集,大大节省了贷款的交易成本。王苇航(2008),张文菊、陈继萍(2006),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规模效益的角度,认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通过资金的连结作用,将独立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经济联合,依靠规模经营减少信贷风险,吸引信贷投入。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1)从农户资金需求以及借款途径选择的角度,明确农民资金互助社在解决农户贷款方面的作用。
(2)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对农户的覆盖程度、为农户提供贷款情况、以及农户获取贷款后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等方面,分析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绩效。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研究成果,为本文的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问题的提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农户的资金需求情况、借贷情况、入社情况及贷款用途情况。通过与个别典型农户的访谈,了解农户对资金互助社的看法及满意度。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国内学者更多地把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法研究其组织绩效、运行机制或运营风险。而把农户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农户借贷情况及资金互助社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文章较少。本文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绩效进行微观层面的探讨,研究其对农户借贷需求的满足及收入的影响,并依此为依据提出绩效改善措施。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3.8-2013.10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农户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必须符合调查目的和要求,主要包括农户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资金需求情况、入社及借贷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等内容。确定调查范围、调查地点及抽样情况。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