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对粳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及形态学机制开题报告

 2023-02-12 12: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题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约有60%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水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逐年增加,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水稻单产,改进稻米品质和增强抗性是水稻生产和育种的重要课题。然而,水稻倒伏却是限制水稻产量、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还不便于机收。前人就水稻倒伏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从遗传角度讲,我国水稻经历了6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的杂交稻育种,使水稻株高经历了高秆矮秆中高秆的变化。可是这种由高秆到矮秆再到中秆、高秆的回归,又重新带来倒伏的风险。因此,寻找植株矮化以外的抗倒伏因素,就成为水稻进一步高产的重要研究内容。例如氮素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就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因此,本课题通过探讨氮肥对粳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影响,从茎秆力学特征,形态生理方面,解析氮素降低粳稻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外研究概况:

有关水稻抗倒伏性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多。马均、Yoshida S.等认为株高是水稻倒伏的重要影响因子。张秋英、Cokawa T.等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认为水稻茎秆结构与倒伏关系密切。郭玉华等从生理生化角度分析,认为水稻茎秆中物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茎秆的抗倒性。肖应辉等认为,光合生产特性对水稻抗倒伏性可能起着重要作用。Kashiwagi等也从遗传学角度对水稻基部抗倒伏能力进行了QTL分析,发现位于第6染色体C 1428-R 2171区间的QTL贡献率最大。李红娇等在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北方稻区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茎秆基部节间抗倒性的平均表现要优于弯曲穗型品种。分析其原因是北方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由于其株型紧凑,田间通风透光性好,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下部节间衰老减缓,后期茎秆物质再积累量多,所以其基部节间充实度好,粗壮坚韧,对抗倒伏比较有利。但是,就单个品种而言,弯曲穗型品种内也存在抗倒性强的品种,而半直立穗型品种内也有抗倒性较弱的个体。因此,不能单纯以穗型来评价品种抗倒性,应综合考虑品种的地域性及品种自身的特性。

氮是水稻生产投入最多的营养元素,占总肥量的67%。众多研究表明,施氮量是影响水稻群体倒伏的主要外因之一。施氮量增加导致株高增加而增加倒伏的风险。李敏等认为,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总 花量不断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够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而拔节期无显著差异。较之中、低生产力类型,高生产力类型水稻品种具有够苗前氮素积累快,够苗至拔节积累少,拔节至抽穗积累稳,抽穗至成熟积累多,且抽穗后氮素向籽粒转移量大但不过量特点。杨世民等则认为由于生态条件不同,水稻茎秆抗倒能力受氮肥水平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施氮对水稻倒伏的影响有生理

学方面的原因。过量施氮使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增加,茎粗和茎秆强度、壁厚、单位茎秆长度的干物质重和NSC等降低,从而增加倒伏的风险。然而,一些研究指出适量施氮有助于增加茎秆直径、提高水稻茎杆NSC含量、延长水稻后期叶片功能期,从而提高抗倒能力。氮肥施用量过多或几种前期施用容易引起水稻倒伏。这些研究表明氮肥施用的时间对水稻抗倒性状有影响。对其作用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粳稻消费区域呈扩大趋势。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育种家先后进行了超级稻育种工作。而倒伏导致的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下降给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本课题通过探讨氮肥对粳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影响,从茎秆力学特征,形态生理方面,解析氮素降低粳稻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来提高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1] 李红娇, 张喜娟, 李伟娟, 徐正进. 不同穗型的3个粳稻品种的抗倒性研究[J].研究报告,2008,27(10):16-19

[2] 董明辉,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陈卫中.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指数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120-123

[3]华泽田,郝宪彬,沈 枫,等.东北地区超级杂交粳稻倒伏性状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3): 161-164.

[4]艾智勇,马国辉.水稻倒伏研究现状[J].作物研究, 2004(5):334-338.

[5]李红娇,张喜娟,李伟娟,徐正进,徐海.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比较[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2):191-196

[6]张丰转,金正勋,马国辉,商文楠,刘海英,徐美兰,刘岩.灌浆成熟期粳稻抗倒伏性和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3):264-270

[7] 方萍,陶勤南.水稻氮肥效应的分段线性估计与聚类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2(3):256-260

[8]张丰转,金正勋,马国辉,万宜珍,刘海英,徐美兰.水稻抗倒性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分析.作物杂志,2010:15-19

[9]张忠旭,隋国民,华泽田,等.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J].杂交水稻,2008,23(4):65-68

[10]李红娇,张喜娟,李伟娟,徐正进.超高产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初步研究[J].研究报告,2008,138(2):22-27

[11]李梅,张洪程,马群,等.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2):197-204

[12] 李刚华,张国发,陈功磊,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超高产常规粳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J].作物学报, 2009, 35: 11061114.

[13] 杨玉,邓文,青先国.施氮量对超级杂交早稻抗倒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3):29-32

[14] 杨世民,谢力,郑顺林,李静,袁继超.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9,35(1):93-103.

[15] Li H J, Zhang X J, Li W J, Xu Z J, Xu H. Lodging resistance in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panicle types[J].China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9,23(2):191-196.(in Chines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

1、探讨氮肥对粳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从茎秆力学特征,形态生理方面,解析氮素降低粳稻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试验地点:南京农业大学丹阳市宝林农场

试验时间: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粳稻的适应性较广,为调整市稻各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粳稻面积,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粮食。因此,本课题组通过对探讨氮肥对粳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影响,从茎秆力学特征,形态生理方面,解析氮素降低粳稻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果有助于水稻高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2013年7月--2013年8月:查阅文献,确定实验课题

2013年8月2013年11月:跟着师兄做实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