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本课题的意义化学防治是植物保护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措施,农药在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粮食需求量变大、耕地面积减少,促使农民使用更多的农药来增加单位面积内产量,随之产生了农药破坏生态环境、农药残留损害人体健康的问题。
为了减少农药带来的危害,低毒高效、残留低成为新农药开发的趋势[1-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 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手性杀菌剂联苯三唑醇的外消旋体和四个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和毒性的差异,在对映体水平上评价手性农药联苯三唑醇生物活性以及对水生藻类的毒性。
二、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从围绕靶标生物活性部分和非靶标生物毒性两个方向展开,所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立体选择性活性实验: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等重要病原物为实验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处理后的病原菌生物量,计算联苯三唑醇的外消旋体和4种对映体对病原菌的ec50;2. 立体选择性毒性实验: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实验藻种,设置外消旋体、四个对映体、空白对照、溶剂对照7个处理,测定处理后48h、72h、96h的蛋白核小球藻生物量,计算半效应浓度ec50。
三、 拟解决的问题1.找出联苯三唑醇光学异构体中的高效体;2.找出联苯三唑醇光学异构体中对水生藻类的高毒体;3.为合理客观全面评价联苯三唑醇的毒理和环境行为提供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 研究方法1. 生长速率法:一种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又叫含毒介质法。
将供试药剂和培养基混合,以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率来衡量供试药剂的杀菌效果。
实验中用此方法测定联苯三唑醇的外消旋体和4种对映体对病原菌的毒力。
4. 研究创新点
1.本课题首次研究了联苯三唑醇的外消旋体、4个光学异构体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等重要病原菌的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2.本课题首次研究了联苯三唑醇的外消旋体和4个光学异构体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差异。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7.9阅读文献;2.2017.10-2018.2立体选择性活性部分的预实验、立体选择性活性部分的正式试验、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实验的预实验、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实验正式实验;3.2018.2-2018.4整理数据,撰写文章。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