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1),属半翅目飞虱科,是稻飞虱的一种,褐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也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它严重威胁水稻生长,造成稻谷产量大幅度降低或失收,致使国民经济严重损失。
褐飞虱1960年仅在亚洲一些国家暴发成灾,1970年后世界各地也频繁增多,现在已成为亚洲不少国家当前水稻生长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1]。
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及不合理使用,使褐飞虱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进而引发了褐飞虱对水稻的严重危害。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1研究目标探究褐飞虱p450解毒酶基因是否介导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
1.2研究内容通过将褐飞虱的p450解毒酶基因用转基因技术,在果蝇体内表达,来研究其对吡蚜酮的敏感性变化。
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褐飞虱6个p450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其转入果蝇中,通过果蝇体内表达,构建转基因果蝇品系,分析比较其对吡蚜酮的敏感性,以期为深入探索褐飞虱p450基因是否参与对吡蚜酮的抗药性。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2.1研究方法用co2麻醉黑腹果蝇,然后在体视镜下收集平翅雄性果蝇,3-5天后让其取食不同浓度的吡蚜酮药剂24小时(每个品系果蝇6个浓度,每个浓度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果蝇)。
将取食后的果蝇置于两个果蝇管中,中间部位用胶带固定。
最后将其置于黑暗条件下拍打至果蝇管底部,用fdr-ax30相机在红外线照射下拍摄了30秒时的爬行能力,统计爬行在上半部的果蝇数量,所有处理时间均在晚上9点到11点进行。
4. 研究创新点
3.特色或创新之处吡蚜酮是现在应用于褐飞虱治理最广泛的药剂,对于吡蚜酮作用机制随着成为研究热点,但转褐飞虱6个P450基因果蝇品系对吡蚜酮的敏感性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本实验从此方面入手,借助模式生物果蝇,研究吡蚜酮作用机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4.1研究计划2018.7-2018.8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与方法;2018.8-2018.10 探究转基因果蝇爬管能力2018.10-2018.2分析转褐飞虱6个P450基因果蝇品系对吡蚜酮的敏感性的变化2019.2-2019.4探究哪种P450解毒酶介导对吡蚜酮的抗药性2019.4-2019.5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结题答辩4.2预期进展1.分析吡蚜酮对转褐飞虱6个P450基因果蝇品系和对照组的差异。
2.探究转褐飞虱6个P450基因果蝇品系对吡蚜酮的敏感性变化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