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强、局地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常常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
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一次典型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降水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形成机理的认识,为该地区的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暴雨一直是气象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气象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暴雨过程概况分析:a.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等,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强度特征等;b.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包括高低空环流形势、天气系统移动路径等。
2.暴雨过程环流背景分析:a.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东亚季风等的演变特征,以及它们对暴雨过程的影响;b.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例如中尺度涡旋、切变线、低涡等的生成、发展和移动。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统计分析等手段,对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展开深入研究。
1.资料收集与处理:a.收集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的相关气象资料,包括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b.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将其转换为可供分析和使用的数据格式。
2.天气学诊断分析:a.利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包括高低空环流形势、天气系统移动路径等;b.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强度特征等,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c.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包括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выявить主要水汽来源及其输送路径;d.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东亚季风等的演变特征,以及它们对暴雨过程的影响;e.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例如中尺度涡旋、切变线、低涡等的生成、发展和移动。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精细化分析:将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和多源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此次暴雨过程进行精细化分析,着重探讨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暴雨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物理过程在暴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2.水汽输送特征分析:将重点关注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拉格朗日轨迹分析等方法,追踪水汽来源,揭示水汽输送对暴雨过程的影响机制。
3.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相结合:将综合利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方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孙建华, 袁慧玲, 刘诗军, 等.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机理及预报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7, 28(4): 385-399.
[2] 丁一汇, 孙颖, 王东海, 等. 201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j]. 大气科学, 2017, 41(3): 451-464.
[3] 朱红芳, 姚素香, 周秀骥, 等. 2016年7月20日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学报, 2018, 76(3): 345-36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