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极端气温事件作为气候变化的显著体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气温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变化,引发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极端气温事件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极端气温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端气温事件的定义及指标选取:学者们普遍采用百分位阈值法、标准差法等方法定义极端气温事件,并选取了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等指标进行分析(如:zhaietal.,2005)。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1961-2005年为研究时段,利用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定义极端高低温事件指标:选取能够客观反映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特征的指标,例如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冷夜日数等。
2.分析极端高低温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1961-2005年中国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等。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异常值和缺测值,并进行必要的插补和标准化处理。
2.极端高低温事件指标的选取与计算: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合适的极端气温事件指标,例如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并利用气象数据计算各指标的年值或季节值。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时间尺度上,本研究选择1961-2005年作为研究时段,这相较于以往以1980年或1990年作为时间节点的研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极端高低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2.在空间尺度上,本研究将利用高分辨率的格点气象数据,分析中国不同区域,特别是城市化地区极端高低温事件的精细化时空变化特征,弥补以往研究在空间尺度上的不足。
3.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例如空间插值方法、趋势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高歌, 周波, 罗勇, 等. 中国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1): 3-17.
2. 施能, 龚志强, 余荣. 1960-2016 年中国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 2019, 45(1): 102-111.
3. 翟盘茂, 潘学标, 王昌荣, 等. 近 50 a 中国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3): 431-44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