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发展为2019年的60.6%,因城镇建设用地短缺而引发的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应随城镇化率增加而减少,但因为农村“人地分离,人走地留”,却导致其未降反增,造成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双增的局面。为解决以上问题,国家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宅基地置换作为土地整治的方式之一,能够有效缓解建设用地供给压力,同时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有效保护耕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是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受益人,也是宅基地置换的主要利益主体,在宅基地置换中对农民的利益考虑是否周全,农民的各项权利是否受到损害,关系到宅基地置换工作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效,也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与社会的稳定。
a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乡村特征较为明显,且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了大量“空心村”,农村宅基地利用率低下。苏北地区正在实施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政策,力图促进宅基地有效利用,改善乡村格局,研究在a市宅基地置换过程对农民土地权益有怎样的影响,对于宅基地置换工作的完善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宅基地置换、农民土地权益相关文献的回顾,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对江苏省a市的实地调研,了解宅基地置换的现实情况、农民对自身宅基地权利认知情况以及置换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情况,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与农民权益相关的变量,结合农户家庭经济、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宅基地置换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将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宅基地置换的现状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情况,为政府部门找准土地置换实施方向提供反馈和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会议资料以及网上资料等研究文献,了解农村宅基地置换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研究状况,对国内外宅基地置换、农民土地权益相关方面的文献总结梳理,确立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研究框架和基本假设,为论文的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近年来宅基地置换问题已逐步受到学术研究的关注,但对于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还较为缺乏。本课题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农村宅基地置换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能够进一步丰富相关学术成果,为更好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提供一定参考。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 研究计划 | 预期进展 |
2020年2月—3月初 | 重点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上资源,对课题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充实对于宅基地置换、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记录和学习未来可能利用的知识,如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确定 |
2020年3月—4月初 | 通过文献阅读借鉴,确定文章的研究方法;学习数据计量方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处理,确定文章主体架构,形成文章初稿,并接受中期检查。 | 数据处理;初稿完成 |
2020年4月初—4月中旬 | 进一步完善论文初稿,向导师请教以发现对已有数据分析的漏洞和有待改进之处,从而进一步完善对数据的利用。 | 多次修稿 |
2020年4月中旬—5月初 | 撰写论文终稿,并对思路及整体结构、语言把握等方面进行斟酌修改,上交最终调查报告、撰写论文。 | 终稿形成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基于高分一号的洪泽湖水体面积提取及其季节性变化影响因素开题报告
- 牡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 农村宅基地置换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以江苏省A市为例开题报告
- “三权分置”制度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比较分析研究开题报告
- 农户土地流转风险认知对其土地经营的综合影响——以河南信阳农村地区为例开题报告
-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满意度研究开题报告
- 基于指数和法的丹朱镇下霍村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开题报告
- 可行能力视角下被征地农民满意度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开题报告
- 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不同规模城市的比较分析开题报告
- 产城融合导向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约束下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