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变化、促进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作为反映植被生长状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有效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生态环境评估等领域。
江淮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植被区在植被类型、生长周期、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植被动态变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ndvi作为最常用的植被指数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植被生长状态监测、植被覆盖度估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检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等方面。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利用modisndvi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
农田ndvi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王静等(2018)利用modisndvi数据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张丽等(2020)基于modisndvi数据构建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定量评估了不同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农田旱情监测:刘欢等(2019)基于modisndvi数据建立了农田干旱监测模型,对华北平原小麦生长季的旱情进行了动态监测。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江淮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ndvi数据,对比分析农田与自然植被区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江淮农田与自然植被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分别提取江淮地区农田和自然植被区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其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差异,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ndvi对环境因子响应差异分析:分析气温、降水、辐射等气候因子以及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非生物因子对农田和自然植被区ndvi的影响,比较两者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差异。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获取与预处理:获取江淮地区modisndvi数据产品(mod13q1,空间分辨率为250米,时间分辨率为16天),以及气象数据(气温、降水、辐射等)、地形数据(dem)、土壤数据等辅助数据。
对modisndvi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云污染去除、几何校正等,以消除数据误差和噪声影响,提高数据质量。
2.研究区划分: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征,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将江淮地区划分为农田和自然植被区。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区域尺度上对比分析农田与自然植被区ndvi特征差异:以往研究多关注单一植被类型,本研究将农田与自然植被区作为整体进行对比分析,更能反映不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
2.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子对ndvi的影响:本研究将气候因子、地形因子、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更全面地揭示了ndvi变化的驱动机制。
3.为江淮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管理、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吴文浩,王仰麟,刘正军,等.基于modis ndvi的安徽省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8,38(10):1677-1686.
[2]刘晓丽,肖文发,王鹏程,等.近20 a淮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0,40(14):4906-4916.
[3]方创琳,刘玲玲,陈效逑,等.基于modis ndvi的江淮地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9,39(17):6245-6257.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