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越来越大。国民对牛羊肉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反刍动物营养的研究。如何更好、更快、更高效率的获得优质的牛羊肉产品,如何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从而获得高收益与高利润也成为了研究人员和生产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而且总体来说,中国的肉羊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肉羊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也稳步上升;在2000-2013年间,羊肉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对羊养殖行业来说都是可观的现象。因此以羔羊为试验动物进行不同饲喂模式对其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目的是更好地通过日常饲养管理及饲料供给的改变,提高羔羊的生长性能和生产状况,从而为生产者带来更高的收益。
已有研究表明,在现代(颗粒状开食料 牛奶)饲喂模式和传统(粉状开食料 干草 牛奶)饲喂模式下,犊牛的体重和体尺无明显差异,但饲料转化率、免疫机能、胃肠道发育情况、瘤胃微生物生长情况均有所不同[1];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犊牛有不同的影响,消化率、腹泻率、血液指标、干物质采食量、氨氮吸收的情况上有明显不同[2]。羔羊断奶是羔羊发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断奶前对羔羊进行早期补饲固体性开食料可以促进羔羊瘤胃发育,完善瘤胃发酵功能,提高瘤胃上皮的转运和吸收功能[3-4]。刘婷等[5]发现7日龄补饲开食料可使湖羊羔羊瘤胃内发酵底物浓度增加,通过刺激羔羊瘤胃上皮igfbp5基因的表达,抑制igfbp3和igfbp6的表达,影响了瘤胃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促进了瘤胃形态发育。而在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粗比不同的情况下,育肥湖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6]。
瘤胃作为反刍动物独有的消化器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瘤胃发育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并且羔羊的生长发育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育肥羊的生长状况。研究不同饲喂模式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直观的检测到不同的饲喂模式对瘤胃各方面发育有何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羔羊的生长发育,为更好的提高其生产性能做出理论依据。粗饲料能够刺激反刍和咀嚼、维持瘤胃液正常ph和微生物常发酵等,因此,饲喂适宜精粗比的饲粮有助于促进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代谢[7]。肥羔生产在国内外市场占有很大比重,需求量大价格高。羔羊肉鲜嫩多汁,深受人们欢迎,但在羔羊生产中,不论早期断奶或常规断奶,往往侧重于断奶后的饲养管理和快速育肥,而忽略了断奶前期的饲养管理,因此,断奶时个体发育一般化或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哺乳期羔羊生长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在此阶段对羔羊进行合理的营养管理和科学饲喂,有利于促进其瘤胃和机体的发育,减少断奶应激,提高生产力[8]。而饲料因素又是促进羔羊消化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就如何通过改变饲喂模式提高羔羊胃肠道消化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为提高羔羊生产性能,促进羔羊瘤胃发育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该对比试验。通过生长性能测定、对比试验与屠宰试验,测定增重、瘤胃形态、乳头长度、胃肌层厚度等指标,研究探索三种不同的饲喂模式对湖羊羔羊瘤胃发育的影响。通过瘤胃的发育情况判定不同饲喂模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研究内容:
①不同饲喂模式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试验选择15只初生重相近的新生湖羊,在12日龄时与母羊分离饲喂配制好的羊奶粉,经过3天适应期后随机分为三组:奶粉组、奶粉 苜蓿干草组、奶粉 精料补充料组。奶粉组自由采食配置好的羊奶粉(羊奶粉:水=1:10),其余两组的每只羔羊给予相同的奶粉量(600ml/天)自由采食苜蓿干草或粉状精料补充料。试验过程中,并对羔羊进行颈部采血以化验血液指标;试验期间每天记录羔羊采食量、每7天为一阶段进行称重检测羔羊体重变化。42日龄时屠宰采样,屠宰后称取羔羊瘤胃重量,采集羔羊瘤胃液、瘤胃腹囊上皮用于后续试验分析。
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在分组饲养前,从大群中选择的羔羊均经过三天的适应期,避免环境改变给羔羊造成应激导致羔羊的采食能力下降;在饲喂苜蓿干草时,将较长的草杆稍微进行修剪,有助于羔羊采食,可以更明显的观察到不同饲喂模式的区别;记录羔羊每天每次采食量进行分析。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2018.12-2019.01 动物养殖试验、样品采集
2019.03-2019.04 测定瘤胃液vfa、瘤胃乳头表面积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