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与贫困减缓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8 10: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意义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分权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财政分权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特别是对中国、美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来说,在中央政府与各辖区政府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明显,中央政府势必要向下级政府分权,其内容主要包括税权划分、事权划分和转移支付安排等。财政分权是否合理,将会对经济增长、经济波动、收入分配、地区差距乃至政治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存在,并制约着中国走向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短板,补长这块短板也是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事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那么财政分权对减缓我国农村贫困有何影响,财政分权对农村贫困施加影响的传导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政府深入了解财政分权实施情况以及效果,并进行在调整使其达到最优效果。因而财政分权状况和农村贫困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多次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西方研究的一个普遍性的发现是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呈现的正向关系。Treisman(2007)认为,财政分权有利于减缓贫困,是向自治的地方政府下放权利后产生的诸多收益之一,在财政分权之后,地方政府更加贴近民众,以更高的责任心代表选民履行职责。Johannes Jütting(2004)认为,财政分权改革有助于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增进公共部门责任感 、 改善政府治理水平, 而这些都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卫生、农业、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结果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Faguet ,2004)。教育、医疗和卫生支出在地方政府总支出的份额随财政分权程度增加而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贫困人口的福利具有显著性的正效应(Arze del Granado et al,2005)。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与之相左的观点,Crawford(2008)通过加纳案例的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教育和健康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减缓贫困的效果不明显。Bardhan and Mookherjee(2005)认为,财政分权能够提高政府的责任感,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结构更向富人倾斜,因而并不能起到减缓贫困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财政分权的减贫效应做了大量研究。张克中等(2010)采用回归分析中加入财政分权与亲贫式支出交叉项的方法 , 来检验中国减贫的实践过程中财政分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的作用机制, 主要是通过增加 (或减少)亲贫式支出而实现的。储德银等(2013)通过从1995年至2010年,中国除河北、重庆、西藏之外的28个省(区、市)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及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的减贫效应,即预算内收支分权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减缓农村贫困,预算外收支分权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王韬等(2010)采用效用函数模型来描述任命制和选举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及减贫资金的分配,揭示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下减贫政策的瞄准机制。研究发现不同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不同,减贫政策实施的效果也不相同。

王晓芳等(2018)以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政府财政政策目标函数,发现财政分权有助于显著性降低农村贫困水平。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于财政分权减贫的影响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的,得出的结论有正向关系也有负向关系。

从财政分权对减缓贫困的作用机理来看,张克中等(2010)从公共支出效率和公共支出结构两个角度, 论述了财政分权和贫困减少之间的理论联系。一方面, 财政分权通过增加亲贫式支出的配置效率来实现减贫目标;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程度,而地区竞争会扭曲公共支出结构, 阻碍减贫目标的实现。因此,财政分权对贫困减少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加总。

王韬等(2010)认为在任命制下,地方政府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受中央政府监督,对中央政府负责。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很难全面监督地方政府的行为。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就会产生“代理问题”,并且可能在减贫政策实施过程中转移资金谋取私利,从而影响减贫政策执行效果。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虚增公共服务成本和将公共服务通过地下交易提供给富人获取收入这2个途径转移资金,导致对农村减贫作用不大;在选举制下,地方政府由地方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受地方居民监督。由于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地方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地方居民更加了解地方政府的信息 ,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更加有效。由此 ,选举制下的地方政府无法通过虚增成本和地下交易谋取私利。由于发展中国家地方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较低 ,地方政府容易被地方富人利益集团左右,从而扭曲公共服务目标 ,使公共服务向有利于富人的方向倾斜,不利于农村减贫的效果。

储德银等(2013)通过研究预算内外收支分权对减少农村贫困的作用机制,得出预算内收支分权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减缓农村贫困,预算外收支分权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预算内支出分权的减贫效果显著大于预算内收入分权的减贫效果。由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辖区内居民的偏好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在分税制改革中根据税收管辖权与税款支配权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预算内收入权限基本上集中于中央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隐匿量了预算内收入分权的减贫效果;由于地方政府并不拥有税收的立法权和开征权,但地方政府又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支出职责,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导致了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增加预算外收入,如政府性基金收入、乡镇自筹统筹资金等,导致预算外收入分权程度远高于预算内收入分权程度,预算外收入分权程度的提升会进一步恶化农村贫困。反之,预算外支出分权程度 的提升可以减缓农村贫困。这是因为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有限,迫于上级考核压力和“竞标竞赛”的动力,通过预算外支出如医疗卫生、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等民生性支出用于建设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王晓芳等(2018)认为在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条件下,地方政府拥有巨大行政权力和自由处置权,有效激励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进而增加农村消费水平,降低农村地区贫困水平。

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影响显著性为正,财政分权可以通过影响教育支出进而改善农村地区贫困水平;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影响显著性为正,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贫困水平影响显著为负,财政分权通过影响社会保障支出进而降低农村地区贫困水平。总的来说,财政分权通过增加生产性财政支出渠道降低农村贫困水平,而通过一般支出非生产性财政支出渠道不利于改善农村贫困水平。

参考文献

[1] 鲜祖德,王萍萍,吴伟.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与贫困监测[J] . 统计研究,2016(9)

[2] 储德银,赵飞. 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 中国农村经济,2013(4)

[3] 张克中,冯俊诚,鲁元平. 财政分权有利于贫困减少吗?——来自分税制改革后的省际证据[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

[4] 王晓芳,谢贤君. 财政分权是否有助于降低农村贫困水平[J] . 财经科学,2018(3)

[5] 宁满秀. 财政分权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4)

[6] 朱晓龙. 财政分权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 . 财经科学,2016(10)

[7] 徐永胜,乔宝云. 财政分权度的衡量:理论及中国 1985—2007 年的经验分析[J] . 经济研究,2012(10)

[8] 王韬,底偃鹏. 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下的减贫政策瞄准机制研究[J] . 管理学报,2010(5)

[9] 张晏,龚六堂.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 . 经济学(季刊),2005(1)

[10] 傅勇,张晏.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 . 管理世界,2007(3)

[11] 何德旭,苗文龙. 财政分权是否影响金融分权[J] . 经济研究,2016(2)

[12] 王能,李万明. 财政分权、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关系实证分析[J] . 农业经济问题,2016(9)

[13]赵磊,张晨. 旅游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 .财贸经济,2018(5)

[14]吴国宝.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及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6)

[15]张伟宾,汪三贵. 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16]王娟,张克中.公共支出结构与农村减贫——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1)

[17]王立勇,高玉胭.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省直管县”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8(11)

[18]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1)

[19]阎坤,于树一.公共财政减贫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思路[J].财贸经济,2008(4)

[20]夏玉莲,匡远配.农地流转的多维减贫效应分析*——基于5省121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9)

[21]毛捷,吕冰洋,陈佩霞.分税的事实:度量中国县级财政分权的数据基础[J].经济 学(季刊),2018(1)

[22]陈国强,罗楚亮,吴世艳.共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估计——收入贫困还是多维贫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5)

[23]费振东.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多维贫困测度视角[J].南京审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Johannes Jütting, Céline Kauffmann, Ida Mc Donnell,Holger Osterrieder, Nicolas Pinaud and Lucia Wegner. Decentralization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loring the Impact[J] .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2004, (2)

[25]Gordon Crawford.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Limits to Poverty Reduction: Findings from Ghana[J] .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 (4)

[26]Daniel Treisman. The architecture of government: rethinking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J]. Public Choice, 2010,(10)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文拟研究财政分权与农村贫困减缓的关系以及财政分权减缓农村贫困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

首先要对财政分权和贫困度进行度量,查阅了很多文献之后,发现中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联邦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财政分权的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不对等,导致加剧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逆向不对称运动。而这种不对称进而导致地方政府产生了大量的预算外的收入和支出。因此,为了研究更为全面和准确,本文拟将财政分权分为预算内收入分权、预算外收入分权、预算内支出分权、预算外支出分权四个维度。从这四个不同的维度全面的研究财政分权对贫困减缓带来的影响,预计不同的维度对其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计算方式如下图.

关于贫困的度量通过多维衡量,分为收入、教育、健康和就业四个维度。收入和教育分别占比30%,健康和就业分别占比20%,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指标以及剥夺临界值。

维度

指标

剥夺临界值

收入(30%)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判定为收入维度贫困

教育(30%)

成人人均受教育年限

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6年,判定为教育维度贫困

BMI指数

BMI测算值低于18.5,为健康维度贫困

健康(20%)

医保参与情况

未有家庭成员参与医保,为健康维度贫困

就业(20%)

主要劳动力失业

主要劳动力半年内非自愿事业,为就业维度贫困

其次,财政分权对贫困减缓的效应分为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如上图所示)。直接效应中有优化公共支出会提高减贫效果,合理的收入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更有资金和更有意愿实施倾向于穷人的脱贫计划,有助于减贫,收入分权与支出分权之间的对称性与减贫成正比,两者越对等,财政预算软约束越不易出现,有利于减贫取得成效,奇其他的有穷人的公共就业政策也会对减贫产生一定影响,但尚未得到实证。

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稳定、收入不平等以及政府规模等都会对减贫产生间接效应,以上这些指标作为中介指标作用到贫困减缓上。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本文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财政分权四个维度和多维贫困的衡量,通过《中国财政年鉴》、《 新中国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经网查找各省2000-2015年的数据,分别计算出财政分权和多维贫困的数值进行计量分析。

同时,计量方法也是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一个问题在下一个段落中进行详细介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实证分析

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拟采用两步gmm-diff(差分广义矩)估计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中国财政分权的减贫效应。由于财政分权对贫困减缓的间接效应尚未得出确定结果,因此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农业产值比重四个外生变量。对于财政分权对贫困减缓的直接效应,计量模型以农村多维贫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收支分权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来自中国除河北、重庆、 西藏之外的省,时期跨度为2000-2015年,由于存在通货膨胀,为了提高和确保实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模型中有关变量利用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2000年为基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经过文献阅读,发现一部分学者只使用单一的贫困维度衡量贫困程度,如使用贫困绝对发生率来衡量贫困程度,因此本文对于贫困的度量进行了创新,将贫困程度用多维贫困进行衡量,使其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评判一个地区的贫困状况。从收入、健康、教育和就业四个维度衡量贫困,每个维度下面会有具体指标量化贫困,这样衡量会得出更为有效的结果。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首先是选题,通过查阅文献、选出一个近年来较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保证是在2018年12月份完成;第二步是撰写文献综述,阅读中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以进行创新;接下来是2019年2月份进行开题报告的书写,讲一个大的框架搭构起来,包括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内容以及可行性等内容,将研究思路梳理清楚,有利于最后论文的书写;下一步是3月份的数据收集,在网络上查找并筛选有效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后是完成论文的撰写并进行答辩。

2018/12

2019/01

2019/02

2019/03

2019/04

2019/05

选题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数据收集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论文草稿

论文定稿

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