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鸭瘟(duck plague, 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 )引起;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和败血性传染病,以血管损伤、消化道出血性坏死、 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性器官退行性变化为主要特征,各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均易感,成年鸭的发病率高于幼鸭,其中以产蛋母鸭的死亡率最高。
该病 由 baudet 等首次报道于荷兰[1],黄引贤等于 1959 年在 我国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2]。
该病是目前对世界范围内水禽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的疫病之一[3],该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4]。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测定鸭瘟病毒强毒株AV1221组织毒的MLD(最小全数致死量)。
研究内容1.实验鸭只的选取、分组与饲养;2.各组鸭只的临床表现与死亡情况记录;3.MLD的计算;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毒株接种时间的确定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按10-1,10-2,10-3,10-4和10-5六个不同的稀释度,分别肌肉接种1ml健康易感6周龄金定蛋公鸭6只,观察14天,测定强毒株的MLD(最小全数致死剂量)。
技术路线材料准备(场地、鸭只)→动物分组→动物接种→健康状况记录→试验结果分析实验方案1、实验材料准备 试验场地消毒;试验鸭只适应期与健康状况核查; 2、动物的接种与记录 鸭只的分组与标记;鸭只的病毒接种;健康状况的观察与记录3、MLD的计算 可行性分析本实验室具有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购入的鸭瘟标准强毒株AV1221,农科院指导老师对DEV的动物实验具有充足的经验。
4. 研究创新点
首次尝试建立鸭瘟强毒株的动物模型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03.02-2015.03.27:了解实习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学习试验方法。
2015.03.28-2015.04.02:饲养场地的清洁消毒,鸭只适应期及全身状况核查。
2015.04.03-2015.04.16:免疫;鸭只健康状况观察及记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